第5题
秋思
[教学过程]
1.背《秋思》。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。
2.讨论词的寓意和感情,有感情地吟诵(模仿古诗词吟诵),探讨在声调上的表现力,集体或个人各种形式吟诵。
3.讨论《秋思》每一句中表现的声响(如乌鸦叫声、流水、西风、马蹄声以及表现人的哀叹、思愁的声音)和画面(有表现的),充分发挥想象力。分四组,每一组画一句(最后两句由一个组画)。建议小组共同构思,是共同画一幅还是每人单独画后集体评出小组代表画,用什么方法画,由学生自己定。
4.各组展示,介绍本组的构思,自我评价(比较满意和不足的地方),其他组分析和建议(如何修改)。根据时间决定是课上还是课下再修改。
5.分两组,每组用人、打击乐器(包括音条乐器,也可选用其他艺术类乐器)、各种自制声响为这首词编一个配乐朗诵,并排练成一个小作品,朗诵形式由小组决定。
6.各组表演,并围绕表现词的意境和感情方面来讨论、评价。
7.讨论:怎样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《秋思》?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,用舞蹈来表现,分组设计并排练,教师到各组观察,主要是看舞蹈编排是否围绕歌词所表达的情感(可以启发,但不能包办代替)。各组表演,并讨论、评价和修改建议。
8.为这首词配曲,先将词的节奏定下来,再给do、re、mi、sol、la五声音阶几个音,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曲调。学唱自己编配的歌曲。
9.教师出示由作曲家编配的歌曲《秋思》(已有谷建芬、舒泽池两个作品)。教唱歌曲(由于学生对词已非常熟悉,且尝试过自己编配,一般学唱会比较快)。
10.讨论作曲家歌曲的创作特点(可通过比较这两首风格各异的作品来分析,如节奏、曲调、音阶、音程、旋律走向,以及唱法等)。
11.全班分成舞蹈组、器乐伴奏组、唱和朗诵等几个小组,用作曲家写的歌曲进行创编。
12.创作一个诗乐舞作品《秋思》。先共同讨论一个总体构思,如选择哪一首歌曲,准备唱几遍,有无前奏、间奏、尾声(器乐)……然后分组创编、排练,再总排合成。
13.讨论和总结:(1)这首词的艺术特点。与所学过或知道的古诗词比较,也可与现代国内外诗词比较。(2)这个单元都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段?它们在表现这首词时有什么是共通的?(情感)又有哪些是不同的?(表现手段、形式)有什么特点?
第6题
A、音乐课程目标所指的对象是学生,而不是老师。它所呈现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,而不是教师教学要实现的目标
B、音乐课程的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突进,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,构建音乐课程内容和体系,并通过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,从而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
C、音乐课程目标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,它是建立在特定的基础和条件之上,具有切实可行性,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结果和标准,而不是学生现实已达到的
D、以上皆是
第7题
B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要求,利用戏剧文化资源开设“XX剧欣赏”课程
C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优势,发扬学校传统,建设“我爱阅读”课程
D、按照当地教育部门要求,利用路由资源开发“小小导游”课程
第8题
大班社会活动“成长的烦恼”
教师利用PPT,分享绘本《小猪的烦恼》,让幼儿更好地代入自我的情感。教师还巧妙地将绘本故事分为两个阶段,分别插入到两个环节中。第一段从开始到“我以后也不和小猪玩了”,讲述了小猪的烦恼和小熊的烦恼。幼儿通过对故事前半部分的阅读理解,发现小猪的烦恼,以此展开链接到自己的烦恼。
第二段到结束,讲述了小猪解决烦恼的方法,以此展开讨论幼儿的烦恼的解决办法。同时,教师将幼儿所述说的烦恼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,并直接按照幼儿的烦恼进行分类。在分类的基础上,幼儿与有共同烦恼的同伴一起商讨解决烦恼的方法。对于一些现场能解决的烦恼,可以直接体验尝试,如听一首比较舒缓愉悦的音乐、讲一个笑话、做一个鬼脸、玩一次游戏等。而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烦恼,则可以尝试为自己制订一份计划,用比较适宜合理的方式解决。
第9题
B. 文人音乐
C. 宗教音乐
D. 民间音乐
第10题
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,请在“上学吧”公众号进行验证,点击“官网服务”-“账号验证”后输入验证码“”完成验证,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!